西安作為全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其主體是裝備制造業。西安裝備制造業的實力在陜西名列第一,2004年其產值比重占全省高達65.57%。西安裝備制造業要做強做大,根據裝備制造業工藝加工過程長、迂回生產方式明顯、專業化協作要求高、產品協作配套范圍廣、中間產品交易量大、產業鏈條長、產業關聯度大、產業集中度高等行業特點,最適合采取產業集群這一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因此,為了推進西安新型工業化,重振西安老工業基地,提高裝備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必須盡快培育壯大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
如何尋找、判斷和篩選產業集群
———正確區別產業集群和產業聚集。產業聚集是否就是產業集群?在判斷當地是否形成產業集群的過程中,發現相當多的基層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將大量企業“扎堆”誤以為是產業集群。我們知道,眾多中小企業在特定區域內聚集是集群形成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是集群形成的第一步,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集群,聚集“扎堆”的企業之間還要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形成高度社會化的專業分工體系和網絡,否則,這些“扎堆”企業僅僅是一堆“小而全”的“土豆”而已。因此,產業集群應該是產業聚集加專業化分工協作。這一點對西安計劃經濟時期按“托拉斯”布局下的若干同類企業“扎堆”而彼此之間卻缺乏分工聯系的所謂“××城”的判斷尤其重要,例如西安市東郊的兵器城。
———正確區別產業集群和延長產業鏈。不少地區的職能部門一談到培育產業集群就指要延長產業鏈條,普遍將產業鏈等同于產業集群。根據產業集群的理論和實踐,嚴格意義上的成熟產業集群一般具有三個特征:第一,從橫向看,圍繞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2—3個關聯企業)為其協作配套半徑上的中小企業眾多,它們屬同類型企業,采用“水平分工”的形式,構成一個扁平的生產網絡;第二,從縱向看,給龍頭企業配套的上、下游產業鏈長并且完整;第三,在特定區域內,還應有大量為龍頭企業和產品配套服務的行業協會、融資機構、咨詢服務等社會化中介服務機構。所謂“產業鏈”則是從縱向角度概括的,從質上看,產業鏈上所涉及到的上、下游產業已超出同類產業的范疇,一般指關聯性較強的異質性企業圍繞主業進行社會化的“垂直分工”,一般多以上游的供應鏈和下游的銷售服務鏈為主。因此,產業鏈的長短僅僅是產業集群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將產業鏈區別于產業集群的現實意義在于,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在發現和培育當地產業集群的過程中,不能將資源(包括政策資源)全部投入到產業鏈缺失的彌補和拉長上,還要同時兼顧同類中小企業的協作配套和中介機構的培育壯大。
———準確界定產業集群的邊界。產業集群的界定應該以產品,至少以小行業為邊界。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地區在概括當地產業集群種類時,邊界都較大,例如有的大到機械加工產業集群這類產業的邊界;有的大到“專用設備集群”、“通用設備集群”等大類行業的邊界;還有界定到“汽車制造業集群”、“航空航天制造集群”等中類行業的邊界。嚴格講,產業集群應以產品為邊界,如溫州的打火機集群、柳市的低壓電器集群、中山古鎮的燈飾集群等。對西安裝備集群的發育成長而言,集群邊界概括過大,意味著區域內部產品同質性削弱,如同一個大雜燴,不利于產品的專業化分工,也不利于無論是政府還是同業協會的管理和調控,更不利于專業化園區的規劃。
處理好集團化與集群化之間的關系
要把任何一個產業做大,一般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來構建大企業集團。西安對大企業集團歷來高度重視,例如我市制定“十一五”期間要培育10個產值超百億的大企業集團規劃。二是產業集群的形式。如果說培育大企業集團是“航母型”戰略,那么由眾多中小企業通過集群的組織形式構成的“聯合艦隊”,小產品仍然可以做成大產業,提高產業和區域的競爭力。國內外的發展趨勢表明,當今的競爭已不是企業之間的競爭,也不完全是大企業集團之間的競爭,而是產業集群之間的競爭。有的觀點認為,大企業集團戰略在當代是初級形態,高級形態則是產業集群戰略。對大企業集團與產業集群做交易費用比較,一般來說大企業集團的管理成本較高,而產業集群狹義的交易成本較高,二者的進一步權衡比較,最終取決于交易費用的變動。隨著市場體制的完善,特別是信息業和物流業的發展,集群內部企業之間談判締約等的成本在下降,使整個交易費用也逐漸下降;而管理成本,尤其是大公司的委托代理成本卻很難降下來,日益下降的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替代了不斷攀升的管理成本,而且集群內部每個企業的管理成本也較低,這導致了產業集群的興起。
正確處理集團化與集群化之間的關系,直接涉及到我市產業組織結構調整的重點:重點究竟是通過兼并重組等形成大企業集團為主?還是對“大而全”的臃腫大企業進行拆分和剝離,“瘦身”為產業集群所要求的精悍的“龍頭核心企業”為主?我們不否認在控制管理成本條件下發展和引進大企業集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必須看到“啞鈴形”的產業組織結構是當前國內外大企業、大公司,包括民管大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的一個趨勢。西安不少國有大中型裝備企業,如陜重汽、陜鼓等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分拆和“瘦身”,使剝離出去的企業成為自己的配套廠家。從這個角度看,大企業集團首先應該通過組織結構調整做強,增強外部企業為之配套的吸引力,其次才可能通過集群化的形式將規模做大。因此,西安裝備制造業的振興,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繼續引進大項目和通過兼并重組形成大企業集團,走集團化之路;另一方面,產業組織政策應由“抓大放小”調整為“抓大不放小,大、中、小并重”,對臃腫大企業進行拆分,同時培育民營中小企業的配套能力,以市場化手段培育產業集群,走集群化道路。在對我市產業組織結構調整的操作中,對某一企業具體是拆分還是兼并重組,一定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決不可搞“一刀切”。 |